云南出土30万年前的木器改写人类工具史

2025-07-04 09:53:5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云南一遗址挖出了宝贝!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云南甘棠箐遗址,发现了35件保存完好的、距今约30万年前的木器。和它们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动物化石和植物遗存。特别重要的是,该遗址出土的木器和鹿角“软锤”,刷新了东亚地区同类工具的最早纪录,放眼全球旧石器时代遗址也罕见。相关研究成果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甘棠箐遗址位于云南省江川区抚仙湖南岸约5公里处,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木质材料和植物种子。这些通常极易腐烂的有机物质,为何能历经30万年而不朽?“我们找到了答案:遗址所在位置曾是古抚仙湖的水边地带。远古的遗物被迅速掩埋在河湖淤泥之下,形成了饱水、缺氧且极度稳定的特殊环境。这个如同天然‘时间胶囊’的环境,奇迹般地守护住了这些脆弱的历史印记。”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科研人员创新性地综合运用了古生物地层对比、古地磁、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ESR)等多种精密测年技术,进行严格的交叉验证,最终锁定了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为距今36万至25万年之间,这批珍贵木器便属于这个时期。

那么,如何证明这些深埋数十万年的木头确实是古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工具,而非自然形成的?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分析给出了铁证:木器主要用松木制成,其表面清晰可见特定方向性的砍削修整痕迹,尖端则保留着因反复使用而产生的磨光条痕和破损;更关键的是,在一些木器尖端附着的土壤残留物中,检测到了植物淀粉粒,证明木器的主要功能是挖掘地下植物食材。

高星表示,这项成果刷新了多项传统认知:它实证了木器在东亚、东南亚古人类生活中扮演着远超想象的核心角色;首次生动揭示了旧石器时代“采集经济”的具体场景,特别是古人类利用木器挖掘根茎、获取丰富食材的方式,展现了热带亚热带环境下独特的生存适应策略;同时,它也改写了学界对东亚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和技术水平的理解,证明当时古人类已拥有复杂多样的工具组合和成熟的资源利用智慧。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