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通讯员 刘涛
6月21日,来自剑桥、麻省理工、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等全球顶尖大学的4000余名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齐聚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哈工程)第十届海内外青年学者兴海论坛。论坛上,哈工程以事业平台好、个人发展好、薪酬待遇好、居住条件好、子女教育好等优异政策,吸引了千名青年才俊与其建立联系。本届论坛海外青年学者占比约70%,海外学缘中毕业高校QS前200的约占75%,这也是历届论坛以来,海外学缘人数占比最高,质量最优的一届。
近年来,哈工程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体系,在青年人才培育上精准发力。哈工程党委书记高岩介绍,在评价机制上,学校融入价值内核,职称评聘以代表性成果破除“五唯”,通过工学学者岗位激励青年在学术上追求卓越,用差异化晋升标准为青年量身定制成长路径,特殊评价通道为国家重大战略突破者“亮绿灯”;在成长培育上,学校精心构建“五个清单”精准培育体系,搭配“成长档案”与“一对一导师制”,助力青年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成长;在服务保障上,学校对接国家东北振兴战略与黑龙江“人才振兴60条”政策,用心构筑“一站式”服务,为青年学者解除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
哈工程党委副书记、校长宋迎东表示,学校加速推进船海核领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形成了以院士为战略引领、国家级领军人才为中坚力量、优秀青年人才为生力军的大人才格局,近三年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近百人,同比增长62.7%。学校抢抓国家支持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历史机遇,用足用好各级人才政策,推行人才引进清单制和责任制,为引进人才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可直聘教授、副教授,确保所有具有博士学位的新进教师都提供事业编制。
33岁的哈工程副教授郑鑫讲述了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后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的经历。“周末,院长帮我修改基金申报书”“学校机关协助组织项目评审”,在学校的帮助下,郑鑫在博士后期间承担了部委海外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项目10余项,在相关领域权威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快速成长为一名能担起重任的青年才俊。
“哈工程有非常好的水声方向的科研平台,我希望可以加入哈工程,为国家水声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此次专程回国参加兴海论坛,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郭欣欣说。
自2016年首届兴海论坛举办以来,论坛累计吸引近千名海内外青年才俊加入哈工程,占现有专任教师的50%,他们在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等领域担当重任,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龙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