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高校“活水”浇灌科技成果生“金”

2025-06-12 10:35:0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橘红色的炉火映照着控制屏上的数据,“1150℃恒温达标!”6月11日,在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的山西银圣科技有限公司的氢能退火炉前,技术团队正对硅钢级氧化镁粉进行最后的质量检测。这些采用高温退火工艺烧结的特种材料即将发往下游的变压器制造企业。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生产厂长马世红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近年来山西银圣科技有限公司不断增强科研实力,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把实验室搬到了生产车间,使得企业能够在生产线上直接调试数据,从而将研发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

这种协同模式,正是近年来晋中市积极发挥科教人才资源集聚优势,以城校融合、产学融合等为抓手,着力打通创新成果与转化应用通道,推动重点产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生动实践。

打造资源集聚“磁场”

21所驻地高校、34.6万名师生在山西晋中集聚,科教人才资源集聚度在全国同类城市少有,在山西省更是独一无二。如何将大学科教人才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胜势?

“利用好这一优势是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大事,”晋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星坦言,“加快推动驻市高校与晋中从‘物理聚合’向‘化学反应’转变,是必须解答好的课题。”

晋中市的第一步是实现全面开放。2024年起,晋中市政府决定21所驻市高校校园及校内综合性场馆全部向社会开放。同时,大学城周边推进美化改造,打造大学生生活广场、创新生态基地等,促进高校与地方深度融合。

晋中市还与高校共建太师陶行知实验学校、晋中学院实验学校,与5家高校签订涉及35所中小学的教学共建协议,强化本地及“大学城”基础教育资源保障。联合举办大学生新年晚会、科技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使校地交流日益频繁。

实现了“物理聚合”,如何催化“化学反应”?晋中市创新提出“链式思维”,引导龙头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在祁县,玻璃器皿产业通过与28所高校组建产学研联盟,研发出无铅水晶玻璃新材料,并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

“20年前,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只有1.5个展位,如今占据主通道16个黄金展位,”该县一家企业副总经理梁文胜感慨,“过去单打独斗,如今在政府支持下区域品牌效应提升了三成订单转化率。”

在晋中,类似案例比比皆是。晋中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晋中已建成2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组建了“太谷玛钢产业学院”“平遥牛肉产业学院”“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学院”等5家省级特色产业学院,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搭建成果转化“鹊桥”

山西晋农生物的“猪牛支原体检测试剂盒”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介休聚贤石墨的超高功率电极技术则成功打破了进口产品的垄断地位……近年来,晋中市以切实行动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鹊桥”,让科技成果的转化真正落地有声。

晋中市科技局局长郭海成表示,针对“对接机制不活”的痛点,晋中举办了“科创晋中”等系列活动,推动企业与高校开展“定制化”合作。

与此同时,晋中市还聚焦八大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攻关,通过科研奖补资金向创新平台集聚倾斜以及平台实施绩效考核导向等方式,集中力量培育和建设覆盖研发、转化、孵化的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在持续加强的合作中,一系列丰硕成果不断涌现:太原理工大学与汾西华益合作研发的千米级潮式喷浆机,填补了国内远距离喷浆技术的空白;介休倡源煤业应用的“充填开采”技术,实现了矸石固废的再利用与回采率的显著提升;安泰钢铁的高纯净帘线钢技术打破了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空白……

不仅如此,近年来晋中市县两级也在不断加强与高校的对接合作。截至2024年年底,该市已累计签订各类校地、校企合作协议352项,其中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达258项,合同总额达1.28亿元。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食品加工、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结合自身与市场需求,与省内外高校积极开展横向科研合作,破解技术难题。

“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近年来晋中市始终在向创新型城市转型的道路上不断奔跑。”郭海成表示,未来将在晋中市战略部署下,持续深化市校协同创新,聚力打好“大学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